指導專家 蔣芳清主任、主任醫師 長沙市傳染病醫院(市第一醫院分院)門急診部 核心提示 日前,衛生部擬取消常規體檢中“乙肝檢測”的報道引起全國關注。 我國早有規定,不得歧視乙肝患者,更不能因為攜帶乙肝病毒,在入學就業上設置障礙。醫學專家經過討論,呼吁相關部門出臺措施,更好地保護乙肝病患者及其攜帶者。雖然,此舉目前只是專家建議,但有助于降低歧視。 醫學專家稱,消除歧視根本在于破除誤解、普及防治乙肝的科學常識。 取消“乙肝檢測”有助降低歧視 【臨床案例】蔣主任說,早兩天,一個3歲男孩準備入托省某幼兒園,但體檢被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結果被幼兒園拒收。寶寶的家長不服,于是來醫院求治。 【專家釋疑】蔣主任認為,不徹底查清楚病情,完全拒收入托孩子,從醫學角度來看,是認識上的一種誤解。上述3歲男孩,經全面檢查,醫生診斷為“非活動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 這其中,很多人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兩個概念不了解。乙肝患者具有傳染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普通人與乙肝病毒攜帶者日常接觸,是不會被傳染的。 況且,攜帶者又分“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和“非活動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兩種,除不能獻血、不能從事國家有關規定的特殊職業(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生活、學習和工作,若其肝功能正常,無需特殊治療,一般接觸沒有傳染性,但要加強隨訪。 乙肝是血液傳播性疾病,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傳播,一般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包括握手、擁抱、共用計算機、辦公用品,甚至包括共用餐具,是不傳播乙肝的。由此可見,社會要消除歧視,給乙肝病毒攜帶者一個公平的入托、入學、工作和生活空間。如能取消常規體檢中的乙肝檢測項目,有助于降低歧視,但根本還在于破除誤解,掌握科學、醫學知識。 病毒攜帶者可正常工作學習 【臨床案例】每年七八月,正是高考錄取時節。“近期,門急診部每天要接診10個以上準大學生、研究生。”蔣主任稱,有不少攜帶乙肝病毒的學生特意跑來咨詢專家,害怕自己會被擋在大學校園外。 【專家釋疑】我國是乙肝高流行地區,每年報告乙肝新發病例近100萬。按照1992年全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推算,全國約有1.2億人是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 因此,我國《傳染病防治法》早有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關心、幫助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時救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上述人群。同時,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傳染病嫌疑前,不得從事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教育部《2007普通高校招生體檢指導意見》也標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不能錄取的專業有:學前教育、航海技術、飛行技術等。專科專業:面點工藝、西餐工藝、烹飪與營養、烹飪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等。 在臨床上,醫生常遇到求職、求學被拒絕的乙肝病毒攜帶者來求醫,每次醫生都會在病歷上為他們注明“可以正常工作、學習”。醫學觀點認為,乙肝檢測項目有“兩對半”、肝功能和DNA等,其意義在于幫助醫生診斷。對于用人單位,僅因乙肝“兩對半”檢測陽性就將人拒之門外是不科學的,對于這類人員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測,以明確診斷。 乙肝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 【臨床案例】在體檢中,為逃避乙肝檢查,有患者找人代檢,也有“開后門”求醫生修改體檢結果的。對此,不少用工單位拿出招數,現場驗收。醫學專家之所以呼吁出臺保護措施,是想通過科學、醫學解釋,讓更多的幼兒園、學校、用工單位能接納乙肝病毒攜帶者。 【專家釋疑】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此外,要注意掌握傳播途徑的預防: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對醫療器械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按照原則,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 服務行業中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文身等用具,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其性伴侶可通過注射乙肝疫苗獲得免疫力。對于母嬰傳播,通過科學預防阻斷,可以讓90%~95%的新生兒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在飲食保健方面,乙肝病人因肝臟功能發生障礙而影響物質代謝,合理營養的飲食,對肝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乙肝病人宜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的飲食;增加維生素的攝人,多食水果和蔬菜,可維持機體物質代謝的需要;注意控制脂肪攝入,避免增加肝臟負擔;避免食入刺激性強的食物;還應特別注意忌酒,以免酒精再度損傷肝細胞。總之,只要做到科學預防、保健,乙肝可防、可控。 |
www.LVY.cn 驢友網|Hepatitis B Virus| 乙肝
GMT+8, 2021-4-1 07:20 Hepatitis B virus, abbreviated HBV
© 2001-2013 乙肝患者之家